中华俞氏宗亲联谊总会主办
南楚俞氏宗亲联谊分会协办
梅县俞氏两始祖初考梅县俞氏两始祖初考 ____南楚俞氏小密房21代孙少华 2010年 7月 梅县俞氏有两位始祖:寓程公和德康公。两位始祖后裔同居一地,因俞氏前十代无谱。导致现代族谱很不详实,两位始祖之间的关系、出生年代、开基年代都无法查清。尽管如此,两支宗亲冥冥之中终觉同宗同源,所以近代梅县俞氏和南楚俞氏,虽然地隔千里,时隔数百年,既无联系,又无了解,还是不约而同分别将两支俞氏集于一谱。本人自2000年起,开始研究俞氏历史,寻根问祖,终于把两地俞氏宗亲连接到一起。通过收集到的梅县黄洞、小密、程岗三地的家族传说,查阅到海南黄氏统谱和广东蕉岭徐氏大族的家史资料,论证得出了梅县两位俞氏始祖的关系及开基年代。研究结论如下: “梅县俞氏两始祖德清公(寓程公)、德康公是两兄弟。德清公出生年代约为1347年,德康公出生年代约为1350年。1370年,德清公与德康公自客居地福建石壁迁来梅县开基,成为梅县俞氏开基俩始祖。推测我俞氏客居石壁前应来自浙江,可能与绍兴斗门俞氏是近宗。” 兄长寓程公(寓居程乡县之意,名字及年代佚考)即德清公先来梅县(古称程乡县),落籍梅县城南十里的白土堡(三角地,现长沙镇)。弟弟德康公后来,因城南附近土地偏紧,遂在离三角地十数里之小密山村墩上开基。数年后兄长德清公病逝,其妻雷氏带着幼子(二世祖展安公,也许还有女儿)及腹中胎儿,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时代难以维持生计,于是将幼子(二世祖)及房产土地托付墩上叔叔德康公,自己带着遗腹子改嫁程江槐岗黄家。三角地是梅县城南小集镇,地理位置优于小密山村。为了照顾抚养二世祖,德康公将兄长在三角地的住房土地与小密黄洞他人的住房土地进行了交换。二世祖从此在小密墩上长大并定居下来。其后,二世祖展安公随子孙定居黄洞,二世祖妣在迁黄洞前去世,遂葬在小密墩上。去槐岗黄家的俞母雷老孺人临终时,告诉了德清公次子(俞子)身世。于是,俞子遵照俞母的临终嘱咐,在继父去世后回归了俞姓。在黄氏家族反对俞子回归俞姓的“生黄死俞”精神诅咒下,俞子终因子孙发展不顺而放弃俞姓改姓黄俞,后人称黄俞公。黄俞公后裔最后都改成了黄姓,只是在祭祖时,在堂上拉起黄俞公横幅,以示不忘其祖。 两始祖传至四五代,德清公裔居黄洞,为黄洞房;德康公裔居小密墩上,为小密房。此黄洞小密两房称为大分房;黄洞房十二派修谱时,称黄洞房五世三先祖长居黄洞为黄洞房,次居小密为小密房,三居扶贵为扶贵房,我们称此分房为小分房。 下面是笔者收集到的“两房三地的俞氏传说以及海南黄氏统谱及蕉岭徐氏家族资料”,来论证两始祖的关系及开基年代: 小密房的传说:梅县长沙镇小密村(墩上)十九世宗亲在寄来的家族地坟资料一文中提到:“……墩上俞氏祖堂没有族谱记载,回朝复古各世代都是抄录地坟。德康公兄弟(有)多少我们不大清楚,只听老辈说到德康公哥哥德清早年病故,怀孕的妻子随胎孩改嫁扶贵(注:程江槐岗)姓黄。小孩出生后很有发福之像,长大后挂灯笼姓俞,听传不顺。后改姓黄也不顺。以后排子岗大门灯笼一面挂姓黄一面挂姓俞,后代人叫德清公亲骨肉为黄俞公,一直流传到今。……”。 黄洞房的传说:梅县黄洞房(安分堂)《俞氏族谱》(2005年重整理手抄本)记载:“…….康熙五十三年甲子年八月初一,合族酌议,洗骸熏沫,二十七日酉时复葬重修,始勒碑雷太孺人与寓程公合祀同享以展孝思之无穷……定至乾隆年间,事远年甄,族众人繁,始有与鹤子树下诸兄弟聚会谈旧,排论世族世系,彼曰他有始祖妣雷太孺人而无始祖公,此则曰我有始祖公寓程公而无始祖妣雷太孺人……遥揣其情,二世祖当初原有兄弟二人,各立其志,次子择鹤子树下基址而身焉。(长子远走他乡接人香火)乃有黄氏香火以祀不忘,于是在此安居乐业。而雷太始祖妣六甲随从养,生则奉养,殁则追祀葬于程江梅瑶路侧豹虎哥形山麓,立碑为“大始祖妣雷太孺人墓”字样。因原是俞母传至三世都是姓俞公,后来人口繁衍,原有(俞姓)黄氏香火议改黄氏,几载过去,众又感不吉利,又改复姓黄俞公,以不忘其本也”。 二OO七年梅县合编的《俞氏族谱》也收入了这样记载。 黄姓家族的传说:梅县程江镇槐岗村黄姓网友(该网友之父对家族资料研究很深)与我聊天谈到:(黄绍X聊天记录如下:) “扶贵没有俞氏,。......,只有还是黄俞氏,.......,” “也不叫扶贵了,......,现在是程江镇 ”。“现在也只有黄姓,没有叫黄俞的,只是过年祭祖的时候横幅上写着黄俞公….” “我也听老人讲过黄俞公的故事,...,只是跟你写的文章有些不同”;“我也不是很了解,...,小时候听的,,...,德清公不是病死,...,是在惠州剿匪时候战死的,...,留下一子,...,被槐岗黄姓收为义子,...,改姓黄,....,后代也都姓黄了,只是死了以后墓碑上和祠堂的灵牌上要写黄俞两字。。,,,” “听讲是俞跟黄是战友。。临死前托孤还是怎么的,,,。” (笔者网上搜索:蕉岭有叫黄俞菲的,大埔有叫黄俞嫦的,其他地方也多,比喻黄俞春、黄俞婷、黄俞之、黄俞淳、黄俞龙、黄俞淇等等很多。槐岗复姓黄俞的可能是改姓黄了)。 三地的传说,证明始祖寓程公确实有两个儿子,其一是二世祖,另一就是黄俞公了。只是这三个地方的传说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墩上的传说不那么中听,直言始祖妣改嫁。其他两地的传说倒是修饰很好,应该是涉及到本族的始祖妣之原因。不管传说怎样,这黄俞公离开俞家进入黄家无非是三种方式中的一种:即因母改嫁带走;自己接人香火带母奉养;父亲临终托孤,被人收养。在这三种方式中,尤以因母改嫁带走最真实可信。因为始祖从外地来此开基,早年病逝,在那只有男人才能种田、且耕种技术落后田地产量低下的古代,一个女人带着幼小的儿子(也许还有女儿)如何能生存下去?改嫁自然就是迫不得已的最好选择了;如果是接人香火,则只能是过继和入赘黄家才有可能。但过继和入赘黄家后,也没有带母奉养的道理。何况俞家还有兄弟(二世祖),不会供养不起母亲。即便接母奉养,俞母故后也应该葬回俞家居地父亲墓旁。这两地只是相临的两个乡镇,相距并不远,没有不合葬的道理,更没有将俞母葬在黄家祖坟的道理;至于临终托孤更不可能。始祖公从石壁远道迁来,正是开基创业的时候,拖家带口,怎么会从军吃粮跑到惠州去剿匪?临终托孤为什么又只托付长子?更幼小的次子怎么反而不托?究竟真相怎样?是墩上实话实说,还是黄洞槐岗两地宗亲关乎到始祖声威而有所修辞?我们不妨再看看几百年前的黄氏族谱(统谱)是怎样记载的(原文摘录如下): 梅州黄氏 一至七世祖世编(一世在统谱中为一二七世) 一世 僚公(嘉应州城内五马坊开基始祖) 字海龙,号良臣,谥文英。妣孙、周氏。生四子,长庆吉,次庆华,三庆荣,四庆寿。公乃景升公次子,生于江西南昌,少年登南宋进士第,官升光禄寺卿,拜为谏议大夫,后授广东琼州知府,诰封朝议大夫。任满回里道经梅州,见山水清奇,遂居于梅州之五马坊水巷口而建业焉。梅州即程乡县,今改为嘉应州……. 二世 庆吉公 字天祯,号希可,又号庭政。妣古氏、吴氏,生子二,长日新,次日升。公乃海虎公长子,于元朝天历文宗时,晦迹在仕,由浙江宁波府徙居镇平县(今蕉岭)石窟寨背…… 三世 日新公 字愈唯,乃庆吉公长子,元末顺帝时人,明诰封奉政大夫。妣陈、李氏。李妣生三子,长文质,次文焕,三文宝。 日升公妣许氏,子六:文善、文玉、文富、文通、文达、文政 四世 文质公 讳兴,妣刘、梁氏,共生五子。刘妣生子长伯敬,次伯养;梁妣生三伯朝,四伯朋胡,五伯明。公笃志好学,于明洪武二十年贡举出身授广西南宁府同知……(笔者注:文质公是元朝官吏,明洪武二十年贡举授官为错误) 五世 伯敬公 字礼,号仲海,妣杨氏刘氏。生四子:宗彝、昭彝、穆彝、贵彝。公官至桂阳府通判,拜中顺大夫,卒葬在梅州西洋堡黄公段乌鸦落洋形…… 六世 (宗彝公略…… 昭彝公略……)穆彝公 穆彝公 妣张氏、雷氏,子三:应兴、应隆、应远。公原妣张氏,续配雷氏俞妇,随来一子,公育为己子,雷氏临终时嘱俞子曰:你实为俞家之骨肉,生勿忘黄公之恩德,死勿离俞姓之祖坟。故其后裔称“生黄死俞”,居梅州罗坑排子岗等处,其黄俞之祖名未详,阅谱者当别堪宗。 七世 应隆公 妣张氏,子三:云从(居大埔石坑)、云辑(居大埔县)、云德(居江西长安) 应兴公 妣罗氏,子二:云开(居长乐大都)、云章(居广州) 应远公 妣古氏、杨氏,子三:云大、云中、云上,移居为详。 这黄俞公就是应隆、应兴、应远三公中的一个。族谱没有指明是哪个,分明是不希望俞氏后裔回归俞姓。黄氏六世祖穆彝公原妣张氏不育,才有后来的俞母改嫁。第一个孩子(俞子)出生,穆彝公自然喜欢而“育为己子”。后继续有同母异父两子出生,黄家能不高兴?俞母及俞子在家中地位焉能不高?在黄氏族谱中也能看出黄氏家族内部不希望俞子回归俞姓,用“生黄死俞”的精神枷锁阻止俞子后裔的回归。三兄弟如不是同母所生,在黄家俞子与黄姓两子就难得融为一体,就会出现排挤甚至歧视的情况。如果受到排挤歧视,在后来俞子回归俞姓后,虽不至于搬回原地,至少不会再改回黄姓了。在俞子回归俞姓时,三兄弟都可能改成了俞姓。因为祖父几代为元朝官宦,这在明初改朝换代的时期,用改姓来避祸是很正常的事。安分堂俞氏族谱记载的“…后来人口繁衍,原有黄氏香火议改黄氏…”似乎就有这意思。不管怎么说,俞母改嫁事实记入了黄氏統谱。无论我们后人怎么不愿直言这一段历史,但为了家族历史的研究和始祖公的考证也必须面对。黄氏族谱不仅验证了墩上传说的正确性,也排除了接人香火和临终托孤的可能性。事实上,如果穆彝公先有了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也不至于再娶而承担俞子的抚养义务,更不会招赘或需要外人来接香火。穆彝公的父亲、祖父都是书香官宦,家境自然不差,也不至于还要自己外出当兵吃粮,而与黄俞公生父寓程公成为战友而临终托孤。黄氏统谱的记载虽没有明确注明俞子是遗腹子,但俞母临终嘱咐一事,就可以证明是遗腹子或婴幼儿了。如果俞子是成人,自然会知道生父是谁,也就不会有俞母的临终嘱咐了。从俞母的临终嘱咐可以看出三层意思:一是俞子在黄家出生,俞母到临终时才告诉俞子的亲生父亲是谁。二是俞子如果是接人香火带母奉养,何来俞母临终嘱咐一说?又为何不送俞母回仅隔十数公里之遥的寓程公坟旁安葬?三是俞子在黄家兄弟中是老大,在家中地位甚高,有家事的决定权。因此俞母嘱咐俞子要为继父养老送终后才能回归俞姓。(笔者注:黄俞公应该就是老大应隆公)。 俞母改嫁带走了德清公的遗腹子(或婴幼儿),那么年幼的儿子(二世祖)是怎么生存下来的?又是怎么从三角地搬到小密村与德康公同居一地的?这只能如墩上传说因为寓程公就是德清公,与德康公是兄弟才可以解释清楚。 1、德清公去世,其妻改嫁,带走了遗腹子。对俞家来说是个大事件。因为墩上没有修谱,这件事又不便作地坟资料刻碑,于是只有世世代代以口传形式流传下来。该口传真实性强,基本没走样,与六百多年前的黄氏统谱一致。因此。寓程公字号德清,是德康公之兄应无悬念。(家族口传题外话:我祖辈父辈都是雇农文盲,穷得不能再穷。小时候祖父偶然谈到我们俞家祖堂叫“莲叶盖龟”。哪里有祖堂我根本不知道。我们哪里俞姓就两三家,四十多岁了还没见到过其姓俞的,年轻时甚至怀疑祖辈文盲,别是搞错,把喻说成俞了。后来得到族谱,上面也没有祖堂一说。2010年,我根据族谱,找到了湘阴老家的宗亲。才知道俞家很多人。后又联系上梅县宗亲。梅县的文祥宗亲给我寄来2007年修编的《梅县俞氏族谱》,上面竟然找到小密墩上德康公祖堂叫“莲叶盖龟”。真神奇,先祖从梅县迁到湖南300多年了,祖堂莲叶盖龟口传了十几代竟然一字不差!) 2、德清公居三角地,德康公为何居小密而没有同居一地?应该是寓程公先找到程乡白土乡三角地迁来该地。因三角地离城近,人口已多,没有占到更多的土地。所以德康公再迁来时就只能在邻近的小密山村找到土地定居。兄弟同时外迁,是哥哥为主打头阵。 3、俞母改嫁,带走的是德清公遗腹子,而没有带走长子(二世祖)。其实,长子这时也应该还是几岁的小孩。德清公兄弟自福建宁化石壁来广东梅县开基,除了邻村小密墩上的弟弟德康公外,在当地没有其他亲人。这幼小的二世祖(也许还有女儿)交给谁抚养?只能是由小密墩上的叔叔德康公抚养了。如果不是有叔叔的抚养,俞母改嫁时就只能把二世祖一起带走了。二世祖在父亲去世后,由三角地迁居小密并将三角地房地与小密黄洞的他人交换就是伴随叔叔的最好证明(房地交换在梅县俞氏族谱中有记载)。试想:如果德清公与德康公不是兄弟,二世祖不是由叔叔抚养,怎么会离开位置较优越的三角地去小密山村德康公身边定居?德清公留在三角地的住房和土地因离城很近的小集镇,人口密集,其价值要比远些的小密山村高很多,不是这种情况,是不会和小密黄洞的他人调换住房和土地的。其实幼小的二世祖也做不了这些。这应该是德康公为了抚养照顾二世祖,将亲人安在身边的无奈之举。同样,如果俞母带走的俞子不是在腹中,德康公也一定会用兄长留下的住房和土地抚养两个侄儿,而不会让其中的一个离开俞氏家族的。即便带走的是婴幼儿,但长大几岁方便抚养时,叔叔德康公和二世祖也会将其接回俞家,黄家已有两个儿子,自然不会阻拦。“长子远走他乡接人香火的”的传记更不符合事实。因为长子是成年人,黄氏穆彝公已有两子,不会再要外人接香火,也不会招赘。所谓“接人香火带母奉养”是在用美化的方式记下这一历史事件。用长子而不用次子远走他乡更有利自圆其说。俞母改嫁在黄氏统谱中的记载是历史的铁证。 4、文定公修谱留下了寓程公裔与德康公裔是同宗的证据。黄洞房十二世文定公修谱是在十世必端公早期收集家族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的。十二世之前两族宗亲彼此知道是同宗,因此才有文定公与墩上宗亲合族修谱的约定合同(见录支谱原序)。由于墩上一至七世祖地坟墓碑大部分丢失,故世编中缺失了好几代,正好符合五世分房代数,加上黄洞房十二世之前,知道与墩上同宗而约定合族修谱,文定公谱中又没有小密中心村一支的记录,(小密中心村俞氏为寓程公五世小密支,是中心村十三世兴伯公发现文定公墨谱后论证的。小密中心村13世兴伯公比黄洞十二世文定公出生晚了105年。差距太大,以至于我曾怀疑中心村是绍兴斗门德昭公后裔) 所以南楚俞氏族谱才把德康公定为寓程公五世之小密房而导致湘谱把一世德康公错成为寓程公之五世。不仅如此,还把迁湘的小密墩上十二世瑞发公错定成与迁湘的黄洞任升公同为十三世,把小密房八世和九世颠倒。如果德康公真是寓程公五世之小密房,那么就只有一个始祖,本是一族也就不应该叫合族修谱了。如果是兄弟,则两位都是始祖,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两族合族修谱。文定公与墩上签定合族修谱的合约,应该是认定了德康公与始祖寓程公是同宗兄弟两族。 5、墩上德康公裔传说的是德康公兄长故事,自然是直言改嫁而不避讳。但黄洞宗亲和槐岗黄俞公裔就不同,因为都要考虑始祖避讳问题又要留下记忆,自然就只能在记叙方式上加以修饰。与大多数姓氏族谱的攀附风气相比,这点历史的修饰是可以理解的。黄俞公尊母遗嘱回归了俞姓(墩上和黄洞的传说都记载回归了俞姓),所以黄俞公为母立碑自然也就应该是“显妣俞母雷大孺人之墓”(见梅县俞氏族谱十八世锡粼公补序)。 俞氏始祖德清公(寓程公)年代考证。 确定黄俞公养父黄氏穆彝公的出生年代,是为了考证始祖德清公出生年代。因为德清公与穆彝公是同时代人,从始祖妣改嫁来看,德清公应该与黄氏穆彝公年龄相仿。注:人前年写过一篇《梅县俞氏始祖寓程公迁粤年代考》短文:“用族谱有出生年月记载的后二十三代平均每代的年数间隔来推算始祖德清公出生年代年代。推算的寓程公出生年代约在1345--1350年间(见梅县俞氏始祖寓程公迁粤年代考)。按25岁至30岁迁粤开基,则迁粤年代为1370年—1380年。前后误差估计不会超过10年”。 黄氏统谱一至七世虽然几处有年代记录,但一世与二世竟有百年之远而不便妄测。特别是把文质公元朝为官错成明朝洪武二十年。 我们用穆彝公祖父文质公和蕉岭徐氏始祖探玄公的年代资料推算穆彝公出生年代如下: 广东蕉岭徐氏次修族谱叙 嘉靖十八年(1539年): 吾祖探玄公,生长博罗低田村,有稳德,受知于二守黄公兴(笔者注:二守黄公兴即文质公,讳兴)。二守吾程石窟人也。元季何真据岭南,元兵迫扰。祖与二守交厚,素知石窟为乐土,偕二守避乱,遂家焉。…… 广西徐兴中撰文:广东蕉岭徐氏探玄公概况 徐氏探玄公轶事 徐探玄(原名徐云崖),生於元泰定三年,即公元1326年。其父景山又称肇吉先生。其上祖从江西省石城县迁福建,再迁广东省博罗县罗仙都低田村。探玄先生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地理之学。他志气豪迈,青年时周游各洲县,曾到过广西南宁府。时值各地农民风起云涌地反对元朝的压迫统治。探玄先生因涉嫌农民起义分子,且被认为是义军首领被系于南宁府狱中,如果叛逆罪名成立将被从严惩处。时值南宁府同知黄文质查重犯狱时,见一青年面对铁窗长吁短叹,可能有什么冤屈。经接触方知其是客家人,便用客家话交谈,问其为什么长叹,探玄先生答曰:“我是被冤入狱的,才二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之年,通晓天文地理之学,壮志未酬,心想如此下场,将枉度此生,甚为可惜矣”(笔者注:探玄公二十来岁青年,1326年。此时文质公贡举出生三四十岁才能中举,为官一方,此时应该四五十岁,比探玄公大二十来岁,其出生年代应该是1300年左右)。黄文质听其谈吐不俗,知识广博,是个人才,心生同情,便设法营救,终获出狱。黄把他留在府内,对其无微不至的关怀。后来,两人竞成挚友。不久黄文质升为知府,后一年调任广东惠州。探玄先生随同返任,在府衙内帮助黄文质处理各种事务。黄在任期间因家事告假,便委托探玄先生代署州事半年之久,诸事均处理得有条不紊,四境安宁。黄文质称探玄先生之才非凡夫俗子所比。其劝黄文质对元朝不可恋栈,勿助纣为虐。黄文质欣然接受徐探玄的劝说,於元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辞去官职(笔者注:这里说明文质公乃元朝官吏,没有五六十岁也不会告老辞官),偕同徐探玄先生回到石窟怀仁乡。探玄先生时年三十岁。《镇平县志》载:徐探玄见怀仁乡山水秀美,风俗淳朴,爰卜居焉。娶与其同年同月出生的黄文质婢女田氏为妻,定居於黄田村北角铺,是为镇平徐氏开基祖。…… 黄振铎考证资料——文质黄公与徐探玄的友谊 文质公为广东程乡县(今蕉岭)怀仁里人,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元顺帝至正初任广西南宁知府同知,其时元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残酷压迫人民,激起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徐探玄(1326-1370)于元泰定三年丙寅岁(1326)生于广东博罗县罗仙都低田村,他从小聪颖好学,通晓天文地理,历史与堪舆,对元统治者深恶痛绝。青年时曾到南宁,正遇当地反元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徐因涉嫌参加农民起义而被捕入狱,并被统治者以叛逆首恶罪定于秋后问斩。有一次文质公到重犯狱中查夜,见徐在狱中仰天长叹曰:“吾死无疑矣,可惜吾之双眼也”,文公甚觉惊奇,因知徐是博罗客家人,便用客家话与他交谈。问徐何故长叹?可惜双眼为何意?徐曰:“吾深晓天文地理,堪舆之学,今才二十多,尚未成家,此一生枉度了,岂不可惜我的双眼?”文公见其相貌堂堂,是难得之人才,便设法营救,以别犯代徐。徐释后,深感救命之恩,时相过从。不久两人结为异姓兄弟。 文公因清廉爱民,升为知府。因元之民族压迫日甚,汉人极为不满。徐便劝文公勿助桀为虐,对元不可恋栈,应早日退政为宜。事实上文公亦无意仕途。一年后文公调任惠州知府。徐同道返梅。途经长沙大密滩面。见山形气宇不凡,于是点一名穴为渴虎饮泉形。文公于是将扶柩返里的元配刘祖妣葬于此。 文公赴任后因家事回怀仁里,由徐代署梅州知府半年,四境安宁。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乙未岁(1355年),文质公辞官返里,徐时年三十,一同回里。文公以婢女田氏妻之。徐氏夫妻遂卜居蕉岭怀仁里…… 黄徐两家关于黄氏四世祖文质公黄兴与徐氏始祖徐探玄关系的考证论文,所涉及的年代资料是可信的。“文质公为广东程乡县(今蕉岭)怀仁里人,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黄氏统谱曰贡举出身授广西南宁府同知在明洪武二十年是错误的,应该是元至正年间才对。明代修谱,把元至正年间改成明洪武年间,显然是避祸的明知之举。很多族谱以唐、宋、明进士、达官来显赫家声,却极少用元朝达官来显赫家声的。 文质公1300年出生。古代时兴早婚早育,穷苦农家加上战祸代隔就长。但文质公中举做官,显然家境好。所以二十岁得长子伯敬公,伯敬公二十五岁得三子穆彝公很正常,这样穆彝公出生年代大约是1345年前后。德清公之妻改嫁穆彝公,则德清公与穆彝公年龄相仿或略小。其出生年代也应该是1345年前后。鉴于寓程公之弟德康公墓碑所刻出生年代为1350年,因此德清公出生年代确定为1345年至1350年之间比较准确。我们取中间值1347年作为德清公的出生年月,误差值会很小,这也与本人前年著文“ 《梅县俞氏始祖寓程公年代推测》”所测算寓程公1349年前后出生十分接近。从德清公早年病故长子才几岁来看,去世年龄也只在30岁左右。来梅县开基也不过数年。可以大约能确定梅县开基在1370年左右。梅县《俞氏族谱》记载德康公1350年前后墩上一世开基的年代来自地坟墓碑,这墓碑所刻1350年前后应该是出生年代,所以1370年前后墩上一世开基是比较正确的。 俞氏始祖来源地推测 小密房历代无谱,只有地坟碑刻资料。除了德康公碑刻外,一至七世大量地坟碑刻丢失;黄洞房到十世必端公才开始收集家史资料,十二世文定公才形成黄洞房八世嘉权公支派墨谱。同样一至七世也大量佚考。特别是始祖名讳和出生年代都无考,仅以寓程公(寓居程乡县之意)为记。至于始祖来自哪里,也只有前明时期自宁化石壁迁潮州程乡县一语记载。我俞氏家族到底来自哪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可靠资料。家族历史也只能上溯六百余年。梅县2007年新编族谱,记载寓程公为福建闵镇都督大将军田兴公之长子仲远公。虽宁化石壁有俞姓家族,但田兴公及留石壁的三子在宁化石壁并没查到。黄洞房十世必端公和十二世文定公墨谱都无从得知家族来源,后人如有新的论证和发现,必须是有可靠的史料支持。石壁是中国大移民的跳板。我认为,我俞氏家族来自浙江,在福建宁化石壁居住的时间也不会很长。理由是在小密山村还有另一支俞氏存在。虽然这支宗亲最后到哪里去了无从得知,但这支俞氏宗亲在小密建了“俞廖祖屋”。小密中心村十七世彦通公遗稿中记载了俞廖祖屋一事:“....惟查老祖屋近侧(叶姓屋北边)另有香火堂一座,上下两堂左右两横。昔时係廖、俞两姓合建此,廖牌炉居左、俞牌炉居右,吾族牌位上列有浙江开基二世祖考玉山公;祖妣戴、蒋孺人;又有十一祖考任普宁县知县六吉公;祖妣冯孺人,想此上代已迁出有浙江无疑。嗣后民国十一年,适有浙江吴兴县俞武华在潮安充任教务,访悉距梅不远,追念木本水源,遂来梅谒祖;据云浙江丁口繁盛事业彪炳等语。...”。据查,浙江开基祖考玉山公,就是前明时期绍兴斗门俞氏的开基始祖德昭公,号玉山。配氏戴、蒋。因德昭公之父后来斗门,故称德昭公为开基二始祖。德昭公在斗门开基,德清公、德康公在梅县开基在同一时期,他们之间有何渊源?为什么德昭公后裔也来到小密山村与德清公德康公后裔同居一地?我认为德昭公与我族始祖德清公、德康公很可能是堂兄弟或同族兄弟,来小密的德昭公后裔应该是德昭公五代以内子孙,他们知道德清公德康公在梅县小密,故也迁来小密。只可惜我委托绍兴宗亲到绍兴博物馆查斗门俞氏族谱,在一至六代内没有查到有德昭公后裔迁粤记录。据云,当时浙江俞氏修谱,没有出钱的不会被收录。故后裔远迁梅县,没有被收录的可能性大。我推测,我族与绍兴斗门俞氏是近宗,希望有机会研究斗门俞氏家史,进而找到德昭公子孙及近宗迁石壁或梅县的记录,以解决我族祖源之谜。 综上所述:德清公出身年代为1347年,德康公出身年代为1350年。两始祖梅县开基年代为1370年。这样确定,误差不超过10年。始祖来源地可能是浙江,与绍兴斗门俞氏是近宗。 在历代无谱,始祖前九代都没有名字及出生年代的情况下,过了六百五十多年,还能论证出始祖名讳、出生年代和相互关系,真是万幸! 俞少华 联系QQ:425276755 电子信箱:ysh0730@126.com 2011.07.30
上一篇梅县俞氏分支――黄俞氏
下一篇文开公后裔是南楚俞氏成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