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氏网 yusw.net
 

中华俞氏宗亲联谊总会主办

南楚俞氏宗亲联谊分会协办

第八章  家史研究__南楚俞氏迁湘初探.285

南楚俞氏迁湘初探

                 

        梅县俞氏迁湘(南楚)一共来九人,其中两人无传。在湘及随后迁鄂、皖等地的俞氏族人都是七公的后裔,俗称“七个公公发脉”。这七公分别是:小密墩上俞氏十二派祖瑞发公、十三派祖仕隽公、仕秀公(瑞发公兄良发公之子)仕柯公(瑞发公弟葵发公之子);黄洞俞氏十三派祖任升公、伟升公、晋升公。任升公和伟升公是堂兄弟,和晋升公是第四代堂兄弟;无传的两公是晋升公之弟奋升公和华升公。

       谁是迁湘第一人?最早来湘开基时间是什么年代?这些问题在梅县俞氏族谱和南楚俞氏族谱中都没有记载,仅在任升公世编中有康熙四十五年迁南楚字样。细读《俞氏四修族谱》卷二之第二篇传记《潢公夫妇合传》,解答了这个疑问。《潢公夫妇合传》载:“高祖讳从荣字潢幼有远志因自粤来楚居数年复归故里迎父母偕兄弟复居楚之湘阴沙田围兄弟耦耕布衣蔬食父母终养后始析居迁善邑......”。这是说从荣公很小就来湖南开基立业,几年后才接父亲任升公及全家来湖南。从荣公,黄洞十三派任升公之次子,文定公之孙。康熙四十五年,从荣公才八岁。数年前虽“幼有远志”,一个四、五岁的小孩能够远涉千里独自一人来湖南开基?到八岁时回梅县接父母全家来湖南也是不可能的?显然,康熙四十五年不是任升公来湖南开基的时间,而是从荣公来湖南的时间。尽管如此,年仅八岁的儿童就能离开父母独自远徙六百里来湖南开荒占地,开基立业吗?答案肯定还是不可能。到底和谁一起来的?综观开基地的俞氏情况,结论只能是墩上十二派瑞发公举家迁湖南湘阴沙田围(今之湘阴县铁角嘴镇柳江村)之时带来了年仅八岁的族侄孙从荣公!

       瑞发公,字钟灵。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十一月二十八日生。配氏何。原居广东省程乡县罗衣堡小密约墩上相公岭(今之梅县长沙镇小密村墩上),康熙年间迁湖南长沙府湘阴县沙田围。瑞发公的这次迁移,不是因战祸与天灾而逃离,也不是当朝政府组织的迁散,而是为谋求生存发展空间的自主行动。自俞氏始祖于明朝洪武年间(约公元1350年前后)由福建宁化石壁村迁到广东程乡县(今梅县长沙镇黄洞村、小密村)后,到康熙年间,已经历时300多年。这期间当然还有他姓人的迁入。人口的发展,加上当时那种广种薄收的落后农业耕种技术,必然导致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紧张。为了生存,俞氏先辈们必然会向外寻求生存发展空间。于是,瑞发公便成了迁湘的先行者。瑞发公也应该不是一开始就举家来湘。在没有找到合适地方和土地时,是不会贸然变卖家产和土地,带家小外迁的。这也是与避战乱或逃荒迁移的不同之处。瑞发公应该是迁家小的前一年开始外出寻找迁徙地。也就是说,瑞发公大约是在康熙四十年(公元1704年,35)外出寻找迁徙地。在湖南湘阴县沙田围落脚后,先圈收湖田荒土开荒试种。经历一年的时间和土地种植收获后,证明该地方适合迁居,也证明了土地权属没有纠纷,这才敢变卖旧里的土地家产而举家外迁。于是,在公元1706年春(康熙四十五年),瑞发公回粤带着家小和父母已故的侄儿仕柯公、任升公八岁的次子从荣公正式迁到了湖南省湘阴县沙田围立业。此时,任升公之父文定公还没开始修谱。任升公将八岁的次子从荣公交给瑞发公带到湖南来,证明了两点:一是与瑞发公是同族本家。如果不是同族本家,任升公也不敢把八岁的儿子交给同姓的外人带走;二是瑞发公人品好,儿子交给瑞发公十分放心。让儿子外出是为全家外迁打前站。如果瑞发公不是事先找好了地方就贸然举家外迁,也不敢带侄儿仕柯公和侄孙从荣公一起走,任升公也不会让八岁的儿子一起走。事实证明,瑞发公不负厚望,帮助年仅八岁的侄孙从荣公完成了开荒占地的开基大业。几年后,十多岁的从荣公回粤接来了父母及兄弟全家。

       任升公迁湘后,其兄弟伟升公晋升公也随迁湖南宁乡县开基,这一定是从荣公接父母兄弟来湘的同期或后期的事情了。当时的湘阴县沙田围是湖区荒洲,受洞庭湖水患威胁严重,而邻近的宁乡之地就好多了。如果伟升公、晋升公是先于瑞发公来湘而落户宁乡,那么任升公一定是让为外迁打前站的从荣公去地方好的两个堂叔那里开基立业,而不是来到当时水患严重的湘阴沙田围族祖父瑞发公这里开基。所以可以肯定:这个时候伟升公、晋升公还没有来湘。任升公也就只有让儿子随同瑞发公来湘探路了。瑞发公仕柯公及后来的从荣公接父母任升公迁湘,给伟升公、晋升公、仕隽公、仕秀公提供了迁徙的方向和落脚地。

       综上所述,瑞发公是梅县俞氏迁湘第一人。最早来湘时间是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04年),第一开基地是湖南省湘阴县沙田围。康熙四十五(公元1706年),仕柯公、从荣公伴随瑞发公迁家小而来。公元1710以后,从荣公接父母任升公举家迁湘阴县沙田围;其后,仕隽公、仕秀公、伟升公、晋升公以瑞发公、任升公迁湘地为落脚点先后来湘寻找迁徙地。最后,仕隽公迁居宁乡县泉湖紫薇山;仕秀公迁居宁乡县秧田冲;伟升公迁居宁乡县;晋升公迁居宁乡县萧家冲。七公全来齐是在公元1704年起的五、六年之内。    

202276日   

小密房二十一世少华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