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氏网 yusw.net
 

中华俞氏宗亲联谊总会主办

南楚俞氏宗亲联谊分会协办

第八章  家史研究__俞氏两始祖考.............275

第二章   家史研究

俞氏两始祖

二十一世少华谨撰   2022.07.06           


    一三五零年前后在梅县长沙镇开基的俞氏始祖有两位一位是在长沙镇三角地开基的寓程公,其长子在父亲中年早逝后移居邻村--小密村,到第代后裔再移居长沙镇黄洞村。我们称这一支派为黄洞房;另一位俞氏始祖是直接在小密村(墩上)开基的德康公,其后裔长住小密村,我们称这一支派为小密房。寓程公与德康公两位俞氏始祖同一时期在梅县长沙镇相距仅五公里的三角地和小密墩上两地开基,且寓城公英年早逝后,其年仅几岁的幼子二世祖迁居到小密村墩上德康公开基地,这是什么原因?两位始祖是何关系?黄洞房到第十派必端公才开始考虑修谱,十二派文定公才形成黄洞房支谱(墨谱),因而始祖寓程公名称字号及出生年月均失考。小密墩上历代无谱,仅以地坟墓碑记事,虽始祖德康公墓碑保存完好,但二至五世墓碑缺失也导致世系不明。因此,这导致了我们没有直接的家史资料可查清两位俞氏始祖的关系。为了探寻祖源,本人花费了几年时间,终于考证出了两位始祖是亲兄弟的关系。

     一、从三地的传说开始探两始祖的关系

1小密房的传说:年前的20107月,当笔者向梅县长沙镇小密村(墩上)十九世水胜宗亲打听始祖德康公有无兄弟时,水胜宗亲在寄来的家族地坟资料一文中提到:“……墩上俞氏祖堂没有族谱记载,回朝复古各世代都是抄录地坟。德康公兄弟(有)多少我们不大清楚,只听老辈说到德康公哥哥德清早年病故,怀孕的妻子随胎孩改嫁扶贵(注:梅县程江槐岗)姓黄。小孩出生后很有发福之像,长大后挂灯笼姓俞,听传不顺。后改姓黄也不顺。以后排子岗大门灯笼一面挂姓黄一面挂姓俞,后代人叫德清公亲骨肉为黄俞公,一直流传到今。……”。此传说表示扶贵黄俞公是德清公之子,是德康公侄子。根据这一线索,我开启了对两位俞氏始祖关系的考证

2黄洞房的谱记:梅县黄洞房安分堂俞氏族谱》(2005年重整理手抄本)记载:“…….康熙五十三年甲子年八月初一,合族酌议,洗骸熏沫,二十七日酉时复葬重修,始勒碑雷太孺人与寓程公合祀同享以展孝思之无穷……定至乾隆年间,事远年甄,族众人繁,始有与鹤子树下诸兄弟聚会谈旧,排论世族世系,彼曰他有始祖妣雷太孺人而无始祖公,此则曰我有始祖公寓程公而无始祖妣雷太孺人……遥揣其情,二世祖当初原有兄弟二人,各立其志,次子择鹤子树下基址而身焉。(长子远走他乡接人香火)乃有黄氏香火以祀不忘,于是在此安居乐业。而雷太始祖妣六甲随从养,生则奉养,殁则追祀葬于程江梅瑶路侧豹虎哥形山麓,立碑为“大始祖妣雷太孺人墓”字样。因原是俞母传至三世都是姓俞公,后来人口繁衍,原有(俞姓)黄氏香火议改黄氏,几载过去,众又感不吉利,又改复姓黄俞公,以不忘其本也”。 OO七年梅县合编的《俞氏族谱》也收入了这记载。安分堂的这一记载证实了黄俞公是寓程公之子。

       3、槐岗黄姓家族的传说:梅县程江镇槐岗村黄姓网友(该网友之父对家族资料研究很深)与我QQ聊天谈到:(黄绍X聊天记录如下:)

“扶贵没有俞氏,。......,只有还是黄俞氏,.......,”

“也不叫扶贵了,......,现在是程江镇”。“现在也只有黄姓,没有叫黄俞的,只是过年祭祖的时候横幅上写着黄俞公….

“我也听老人讲过黄俞公的故事,...,只是跟你写的文章有些不同”;“我也不是很了解,...,小时候听的,,...,德清公不是病死,...,是在惠州剿匪时候战死的,...,留下一子,...,被槐岗黄姓收为义子,...,改姓黄,....,后代也都姓黄了,只是死了以后墓碑上和祠堂的灵牌上要写黄俞两字。。,,,”

“听讲是俞跟黄是战友。。临死前托孤还是怎么的,,,。”

     (笔者网上搜索:蕉岭有叫黄俞菲的,大埔有叫黄俞嫦的,其他地方也多,比喻黄俞春、黄俞婷、黄俞之、黄俞淳、黄俞龙、黄俞淇等等很多。槐岗复姓黄俞的可能是改姓黄了)。

       小密、黄洞、槐岗三地的传说,证明确有黄俞公一说。但这黄俞公到底是小密墩上德康公兄长德清公之子,还是黄洞房寓程公之子呢?或者这德清公与寓程公就是同一人?我们继续探讨。三地的传说有三个不同的版本。墩上的传说不那么中听,直言始祖妣带子改嫁。其他两地的传说修饰很好,应该是涉及到始祖妣之原因。不管传说怎样,这黄俞公离开俞家进入黄家无非是三种方式中的一种:即因母改嫁带走;自己接人香火带母奉养;父亲临终托孤,被人收养。在这三种方式中,尤以因母改嫁带走最真实可信。因为始祖从外地来此开基,早年病逝,在那只有男人才能种田、耕种技术落后田地产量低下的古代,一个小脚女人带着两个幼小的儿子(也许还有女儿)如何能生存下去?改嫁自然就是迫不得已的最好选择了;如果是接人香火,则只能是过继和入赘黄家才有可能。但过继和入赘黄家后,也没有带母奉养的道理。何况俞家还有兄弟(二世祖),不会供养不起母亲。即便接母奉养,俞母故后也应该葬回俞家居地父亲墓旁。这两地只是相临的两个乡镇,相距并不远,没有不合葬的道理,更没有将俞母葬在黄家祖坟的道理;至于寓程公临终托孤更不可能。始祖公从石壁远道迁来,正是开基创业的时候,拖家带口,怎么会从军吃粮跑到惠州去剿匪?临终托孤为什么又只托付长子?更幼小的次子怎么反而不托?究竟真相怎样?是墩上实话实说,还是黄洞槐岗两地宗亲关乎到始祖声威而有所修辞?我们不妨再看看几百年前的黄氏族谱(统谱)是怎样记载的(原文摘录如下)

   二、海南黄氏族谱验证了小密墩上传说的真实性。

黄天不负有心人,多年的苦苦追寻终于在二OO找到了《海南黄氏统谱》验证了墩上传说的真实性。梅县黄氏来自于海南,现将海南黄氏统谱中关于梅州黄氏一世祖至七世祖世编(一世在统谱中为一二七世)摘录如下:

       一世僚公嘉应州(梅州)城内五马坊开基始祖字海龙,号良臣,谥文英。妣孙、周氏。生四子,长庆吉,次庆华,三庆荣,四庆寿。公乃景升公次子,生于江西南昌,少年登南宋进士第,官升光禄寺卿,拜为谏议大夫,后授广东琼州知府,诰封朝议大夫。任满回里道经梅州,见山水清奇,遂居于梅州之五马坊水巷口而建业焉。梅州即程乡县,今改为嘉应州…….

       二世庆吉公字天祯,号希可,又号庭政。妣古氏、吴氏,生子二,长日新,次日升。公乃海公长子,于元朝天历文宗时,晦迹在仕,由浙江宁波府徙居镇平县(今蕉岭)石窟寨背……

       三世日新公   字愈唯,乃庆吉公长子,元末顺帝时人,明诰封奉政大夫。妣陈、李氏。李妣生三子,长文质,次文焕,三文宝。

日升公妣许氏,子六:文善、文玉、文富、文通、文达、文政

       四世文质公讳兴,妣刘、梁氏,共生五子。刘妣生子长伯敬,次伯养;梁妣生三伯朝,四伯朋胡,五伯明。公笃志好学,于明洪武二十年贡举出身授广西南宁府同知……(笔者注:文质公是元朝官吏,明洪武二十年贡举授官为错误,可能是明代修谱怕引祸的原因

       五世伯敬公   字礼,号仲海,妣杨氏刘氏。生四子:宗彝、昭彝、穆彝、贵彝。公官至桂阳府通判,拜中顺大夫,卒葬在梅州西洋堡黄公段乌鸦落洋形……

       六世穆彝公(长宗彝公略…次昭彝公略…) 妣张氏、雷氏,子三:应兴、应隆、应远。公原妣张氏,续配雷氏俞妇,随来一子,公育为己子,雷氏临终时嘱俞子曰:你实为俞家之骨肉,生勿忘黄公之恩德,死勿离俞姓之祖坟。故其后裔称“生黄死俞”,居梅州罗坑排子岗等处,其黄俞之祖名未详,阅谱者当别堪宗。笔者注:黄氏统谱明确记载俞母带子改嫁,验证小密墩上传说真实可靠

      七世 应隆公 妣张氏,子三:云从(居大埔石坑)、云辑(居大埔县)、云德(居江西长安)

            应兴公妣罗氏,子二:云开(居长乐大都)、云章(居广州)

             应远公妣古氏、杨氏,子三:云大、云中、云上,移居为详。

   这黄俞公就是应隆、应兴、应远三公中的一个。族谱没有指明是哪个,分明是不希望俞氏后裔回归俞姓。

   分析:黄氏六世祖穆彝公原妣张氏不育,才有后来的俞母改嫁。第一个孩子(俞子)出生,穆彝公自然喜欢而“育为己子”。后继续有同母异父两子出生,黄家能不高兴?俞母及俞子在黄家中地位焉能不高?在黄氏族谱中也能看出黄氏家族内部不希望俞子回归俞姓,用“生黄死俞”的精神枷锁阻止俞子后裔的回归。三兄弟如不是同母所生,在黄家俞子与黄姓两子就难得融为一体,就会出现排挤甚至歧视的情况。如果受到排挤歧视,在后来俞子回归俞姓后,虽不至于搬回原地,至少也不会再改回黄姓了。在俞子回归俞姓时,三兄弟都可能改成了俞姓。因为祖父几代为元朝官宦,这在明初改朝换代的时期,用改姓来避祸是很正常的事。安分堂俞氏族谱记载的“…后来人口繁衍,原有黄氏香火议改黄氏…”似乎就这意思。不管怎么说,俞母带子改嫁事实记入了黄氏統谱。无论我们后人怎么不愿直言这一段历史,但为了家族历史的研究和始祖公的考证也必须面对。黄氏族谱不仅验证了墩上传说的正确性,也排除了接人香火和临终托孤的可能性。事实上,如果穆彝公先有了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也不至于再娶而承担俞子的抚养义务,更不会招赘或需要外人来接香火。穆彝公的父亲、祖父曾是书香官宦,虽朝代更替,家境太差,也不至于还要自己外出当兵吃粮,而与黄俞公生父寓程公成为战友而有所谓的临终托孤。黄氏统谱的记载虽没有明确注明俞子是遗腹子,但俞母临终嘱咐一事,也可以证明是遗腹子或几岁的幼儿了。如果俞子是成人,自然会知道生父是谁,也就不会有俞母的临终嘱咐了。从俞母的临终嘱咐可以看出三层意思:一是俞子黄家少不更事,俞母到临终时才告诉俞子的亲生父亲是谁。二是俞子如果是接人香火带母奉养,何来俞母临终嘱咐一说?又为何不送俞母回仅隔十数公里的寓程公坟旁安葬?三是俞子在黄家兄弟中是老大,在家中地位甚高,有家事的决定权。因此俞母嘱咐俞子要为继父养老送终后才能回归俞姓。

三、梅县黄俞氏族谱源流记载了黄俞公之父是德清公

自找到海南黄氏统谱后,时隔十二年后的202249日,梅县小密中心村十九世殿祥宗亲给我发来黄俞氏族谱所载“黄俞氏渊源”。《黄俞氏族谱》为黄俞氏六世祖始修,《黄俞氏族谱始祖为德清俞公,尊俞母为黄俞氏始祖妣雷太安人。现在槐岗黄俞氏还将《黄俞氏渊源》刻碑展示如下:“始祖考讳天成字德清俞公。五世宦显,箕裘克绍,当元季由乡进士,官授粤东循阳别驾。躬沐宠眷,振立朝纲。惟时岭海贼寇蜂起,钦承简命,督军捍御,假道程乡,遇盗抗敌,殂于王事,时年三十二岁。祖妣雷太安人,携幼子文聪公,年方七龄,侨寓程乡。其时世乱纷纷,母子流离。适有邻居黄穆彝公,见我二世祖颖异明敏,仗义扶持,视犹己子,至于成立。二世祖感其恩德,拜为义父。时豪强逼处,非大族不庇,因改为黄姓。然不可忘本也。我祖临终嘱曰:“生勿忘黄公之恩,死勿离俞氏之祖”。厥后裔孙故称黄俞氏。”《黄俞氏族谱》记载始祖为“德清俞公”,出生年代为1333年。这印证了小密墩上口传德清公的字号,因而黄俞公之父就是德清公,是墩上德康公兄长

四、地的传说和谱记,互相验证了黄洞房始祖寓程公是德清公,与墩上德康公是兄弟。

墩上传说德康公兄长德清病故,妻子带胎孩改嫁去黄家的证据其一、海南黄氏统谱记载了俞母带子改嫁进黄家证明了墩上传说德清公早年去世,其妻带幼子改嫁黄家,带走的幼子是黄俞公;其二、槐岗《黄俞氏族谱》记载了黄俞氏始祖是德清俞公,年仅32岁去世,确证了墩上关于德清公的传说。充分说明黄俞公之父“德清俞公”就是墩上德康公的兄长;其三、黄洞房的安分堂族谱记载寓程公有儿子接黄氏香火带母奉养,进入黄家改性黄俞”。证实了寓程公和德清公是同一人。至此,梅县俞氏两始祖寓程公和德康公是亲兄弟,已是铁的事实。

五、两始祖出生年月及开基年代的几种观点看法

黄俞氏族谱是黄俞氏第六世所修,记载德清公1333年出生,年32岁,1365去世以及雷太孺人的出生年月,弥补了我俞氏族谱的空白这与德康公1350年墩上一世开基相符(这也与笔者此前根据黄氏统谱和徐氏祖源推测的德清公年代与此一致。原文见后附)。

看法与观点:寓程公字德清1333年出生。配氏雷,1336年出生。1353年前后年二十的德清公自福建石壁迁梅县长沙镇三角地开基。因三角地集镇地少,年约十七岁的弟弟德康公来后,选择在邻近小密山村墩上落户。德清公三十二岁病故时,长子不足十岁,次子文聪六七岁。也许还有女儿。雷氏无法田地劳作抚养孩子,于是长子托付叔叔德康公,自己带幼子改嫁槐岗。叔叔德康为方便照顾幼侄,将兄长德清公在三角地的住房和土地与小密杨姓换。于是黄洞房二世祖从三角地迁移落户小密二世祖妣黄氏早逝,便安葬在德康公开基地小密墩上。第五代三兄弟分家便有长分居黄洞,次留居小密中心村,三分居扶贵。至于扶贵无俞氏族人,拟或无传,拟或回迁,拟或与黄俞氏同改黄姓了。

   德清公早年病逝,家产不丰,前几代无或少读书人。直到十世必端公才始得修谱。过去了二百一十多年德清公及子孙几代人的名讳及年代佚考了。

   德康公迁小密后,前三代人丁较多,家境自然也不丰。没有读书人,也就没有修谱。历代以地坟碑刻记事。当碑刻风蚀丢失,历史也将丢失。所以前几代历史自然丢失了。幸得德康公墓及碑刻尚存,才留下德康公字号和年代。

我族自闽迁粤,土地少才外迁求发展,所以并非显赫家族历经二十几世到如今,祖祖辈辈也是艰辛发展中。

我族始祖来源地之思考

梅县俞氏两始祖来粤之前历史资料已无从考察。所幸墩上德康公地坟碑刻留下了1350年前后一世开基的线索。

石壁是中国大移民的跳板。我族始祖是通过石壁移民还是久居石壁无可考究。我认为,我俞氏始祖应该来自浙江,在福建宁化石壁居住的时间不会很长。经研究,发现梅县小密山村还有另一支俞氏存在。虽然这支俞氏最后到哪里去了无从得知,但这支俞氏还是在小密留下了痕迹。细读到小密中心村十七世彦通公遗稿中记载了俞廖祖屋一事:“....惟查老祖屋近侧(叶姓屋北边)另有香火堂一座,上下两堂左右两横。昔时係廖、俞两姓合建此,廖牌炉居左、俞牌炉居右,吾族牌位上列有浙江开基二世祖考玉山公;祖妣戴、蒋孺人;又有十一祖考任普宁县知县六吉公;祖妣冯孺人,想此上代已迁出浙江无疑。嗣后民国十一年,适有浙江吴兴县俞武华在潮安充任教务,访悉距梅不远,追念木本水源,遂来梅谒祖;据云浙江丁口繁盛事业彪炳等语。...”。   查,浙江开基祖考玉山公,就是前明时期绍兴斗门俞氏的开基始祖德昭公,号玉山。配氏戴、蒋。因德昭公之父后来斗门,故称德昭公为开基二始祖。德昭公在斗门开基的年代也是我祖德清公、德康公在梅县开基之年代。为什么绍兴斗门德昭公后裔也来小密山村与德清公德康公后裔同居一地?他们之间有何渊源?我认为德昭公与我族始祖德清公、德康公很可能是宗亲,来小密的德昭公后裔应该是德昭公五代以内子孙,他们知道德清公德康公在梅县小密,故也迁来小密村。只可惜我委托绍兴宗亲到绍兴博物馆查斗门俞氏族谱,没有查到德昭公后裔迁粤记录。据云,当时浙江俞氏修谱,没有出钱的不会被收录。故后裔远迁梅县,没有被收录是很可能。我推测,我族与绍兴斗门俞氏是宗,希望有机会研究斗门俞氏来源地,以解决我族祖源之谜。

在历代无谱,始祖前九代都没有名字及出生年代的情况下,过了六百十多年,还能论找到始祖名讳、出生年代和相互关系,真是我族之万幸!

                     南楚俞氏小密房二十一世少华谨撰

有关推测依据:1、德康公一世开基1350年前后,可看作1353年。长沙镇雷姓少,德清公二十岁来梅县前应以婚配,故推测雷老儒人也来自福建石壁。始祖德康公来粤不满十八岁,始祖妣及黄洞房二世祖妣都姓黄,与长沙镇周边黄姓多相应,应是梅县人。2、黄俞氏记载始祖是带兵剿匪路过梅县,遭遇战牺牲,导致始祖妣带子流浪被黄姓收养的观点不敢苟同。带兵的将领能带家属,级别应该不太低,收入也不会太低。牺牲后妻子带着孩子用家里的积蓄、朝廷和梅县地方的抚恤完全可以返回家园,何至于到处流浪最后被他人收养?这里有粉饰之嫌。黄洞安分堂族谱记长子接人香火带母奉养也不能苟同。次子都能成家立业了,长子怎会要接人香火?且养父已有两亲生儿子,又不是入赘,怎么会要人接香火?就算是接香火,俞母去世后遗嘱“生黄死俞”怎么解释?十多公里路程,为何俞母不归葬父亲身边?我认为,安分堂族谱和黄俞氏族谱的这些说法,只有两种可能,一是族谱标榜显赫家世,二是为始祖妣改嫁一事美化。其实,还原历史真相才有助于把家史研究清楚。

附:俞氏始祖德清公(寓程公)年代考证及相关资料

     确定黄俞公养父黄氏穆彝公的出生年代,是为了考证始祖德清公出生年代。因为德清公与穆彝公是同时代人,从始祖妣改嫁来看,德清公应该与黄氏穆彝公年龄相仿。注:前年写过一篇《梅县俞氏始祖寓程公迁粤年代考》短文:“用族谱有出生年月记载的后二十三代平均每代的年数间隔来推算始祖德清公出生年代年代。推算的寓程公出生年代约在1340年前后。按20岁迁粤开基,则迁粤年代为1360年前后。前后误差估计不会超过10年”。

     黄氏统谱一至七世虽然几处有年代记录,但一世与二世竟有百年之远而不便妄测。特别是把文质公元朝为官错成为明朝洪武二十年。 我们用穆彝公祖父文质公和蕉岭徐氏始祖探玄公的年代资料推算穆彝公出生年代如下:(下文来自网络)

     广东蕉岭徐氏次修族谱叙 嘉靖十八年(1539年):

     吾祖探玄公,生长博罗低田村,有稳德,受知于二守黄公兴(笔者注:二守黄公兴即文质公,讳兴)。二守吾程石窟人也。元季何真据岭南,元兵迫扰。祖与二守交厚,素知石窟为乐土,偕二守避乱,遂家焉。……

       广西徐兴中撰文:广东蕉岭徐氏探玄公概况 徐氏探玄公轶事

       徐探玄(原名徐云崖),生於元泰定三年,即公元1326年。其父景山又称肇吉先生。其上祖从江西省石城县迁福建,再迁广东省博罗县罗仙都低田村。探玄先生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通晓天文地理之学。他志气豪迈,青年时周游各洲县,曾到过广西南宁府。时值各地农民风起云涌地反对元朝的压迫统治。探玄先生因涉嫌农民起义分子,且被认为是义军首领被系于南宁府狱中,如果叛逆罪名成立将被从严惩处。时值南宁府同知黄文质查重犯狱时,见一青年面对铁窗长吁短叹,可能有什么冤屈。经接触方知其是客家人,便用客家话交谈,问其为什么长叹,探玄先生答曰:“我是被冤入狱的,才二十多岁,正是风华正茂之年,通晓天文地理之学,壮志未酬,心想如此下场,将枉度此生,甚为可惜矣”(笔者注:探玄公二十来岁青年,生于1326年。此时文质公贡举出生三四十岁才能中举,为官一方,此时应该四五十岁,比探玄公大二十来岁,其出生年代应该是1300年左右)。黄文质听其谈吐不俗,知识广博,是个人才,心生同情,便设法营救,终获出狱。黄把他留在府内,对其无微不至的关怀。后来,两人竞成挚友。不久黄文质升为知府,后一年调任广东惠州。探玄先生随同返任,在府衙内帮助黄文质处理各种事务。黄在任期间因家事告假,便委托探玄先生代署州事半年之久,诸事均处理得有条不紊,四境安宁。黄文质称探玄先生之才非凡夫俗子所比。其劝黄文质对元朝不可恋栈,勿助纣为虐。黄文质欣然接受徐探玄的劝说,於元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辞去官职(笔者注:这里说明文质公乃元朝官吏,没有五六十岁也不会告老辞官),偕同徐探玄先生回到石窟怀仁乡。探玄先生时年三十岁。《镇平县志》载:徐探玄见怀仁乡山水秀美,风俗淳朴,爰卜居焉。娶与其同年同月出生的黄文质婢女田氏为妻,定居於黄田村北角铺,是为镇平徐氏开基祖。……

        黄振铎考证资料——文质黄公与徐探玄的友谊

        文质公为广东程乡县(今蕉岭)怀仁里人,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元顺帝至正初任广西南宁知府同知,其时元统治者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残酷压迫人民,激起各族人民的强烈反抗。

       徐探玄(1326-1370)于元泰定三年丙寅岁(1326)生于广东博罗县罗仙都低田村,他从小聪颖好学,通晓天文地理,历史与堪舆,对元统治者深恶痛绝。青年时曾到南宁,正遇当地反元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徐因涉嫌参加农民起义而被捕入狱,并被统治者以叛逆首恶罪定于秋后问斩。有一次文质公到重犯狱中查夜,见徐在狱中仰天长叹曰:“吾死无疑矣,可惜吾之双眼也”,文公甚觉惊奇,因知徐是博罗客家人,便用客家话与他交谈。问徐何故长叹?可惜双眼为何意?徐曰:“吾深晓天文地理,堪舆之学,今才二十多,尚未成家,此一生枉度了,岂不可惜我的双眼?”文公见其相貌堂堂,是难得之人才,便设法营救,以别犯代徐。徐释后,深感救命之恩,时相过从。不久两人结为异姓兄弟。

文公因清廉爱民,升为知府。因元之民族压迫日甚,汉人极为不满。徐便劝文公勿助桀为虐,对元不可恋栈,应早日退政为宜。事实上文公亦无意仕途。一年后文公调任惠州知府。徐同道返梅。途经长沙大密滩面。见山形气宇不凡,于是点一名穴为渴虎饮泉形。文公于是将扶柩返里的元配刘祖妣葬于此。

       文公赴任后因家事回怀仁里,由徐代署梅州知府半年,四境安宁。元顺帝至正十五年乙未岁(1355年),文质公辞官返里,徐时年三十,一同回里。文公以婢女田氏妻之。徐氏夫妻遂卜居蕉岭怀仁里……

       黄徐两家关于黄氏四世祖文质公黄兴与徐氏始祖徐探玄关系的考证论文,所涉及的年代资料是可信的。“文质公为广东程乡县(今蕉岭)怀仁里人,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四年(1300)。黄氏统谱曰贡举出身授广西南宁府同知在明洪武二十年是错误的,应该是元至正年间才对。明代修谱,把元至正年间改成明洪武年间,显然是避祸的明知之举。很多族谱以唐、宋、明进士、达官来显赫家声,却极少用元朝达官来显赫家声的。

文质公1300年出生。古代时兴早婚早育,穷苦农家加上战祸代隔就长。但文质公中举做官,显然家境好。所以三十多岁得孙子穆彝公很正常。这样穆彝公出生年代大约是1335年前后。德清公之妻改嫁穆彝公,则德清公与穆彝公年龄相仿,其出生年代也应该是1335年前后。这也与本人前年著文“ 《梅县俞氏始祖寓程公年代推测》”所测算寓程公1340年前后出生十分接近。从德清公早年病故长子才几岁来看,去世年龄也只在30岁左右。来梅县开基也不过十年。可以大约能确定梅县开基在1350年前后。结合梅县《俞氏族谱》记载德康公1350年前后墩上一世开基的年代来推测,德清1350年前后梅县一世开基是比较接近实际。

关于黄俞公之父德清俞公家族显赫之说的看法:外面所传,德清俞公家族显赫,身为是带兵剿匪的大将军路过梅州不幸殉职,其妻雷氏带着幼子逃难流落到黄家。个人认为这里有古代修谱时攀附风气之嫌。试想,如果德清公家族显赫,家里自然富贵。不会不带积蓄伴身。能带妻儿家属随军征战,官阶自然也不低。那么德清公殉职后,朝廷能不抚恤,让其妻儿在外流浪?就算朝廷不管,作为家里富裕的大军官的太太,手里就没有一点积蓄用作带儿子回家的盘缠?况且梅州到福建也不远!再退一步说,就算雷氏手里没有积蓄,德清公显赫富裕的家里就不管了,让其母子流落在外?所以,德清公迁梅州,病故,将大儿托付,带小儿改嫁才合乎情理。

黄俞氏族谱里为什么没有兄弟的记录?黄俞氏修谱尽管较早,也是在德清公去世后一百二十多年的事了。此时的黄俞氏已改姓黄,只在祭祀才摆出黄俞排位。后人修黄俞氏族谱能记得德清公字号和出生年月,还得亏黄氏族谱的有关记载。否则,后人何以记得百多年前的出生日?黄氏统谱不会记载德清俞公及俞姓儿子的资料,黄俞公后人也不一定记得百多年前德清公的俞氏兄弟。即使记得,黄俞氏族谱不能直言始祖妣改嫁带子而来,自然也不会把俞氏兄弟写进族谱!